高峰 发表于 2011-6-8 19:31:14

重游北京之一——东交民巷

      东交民巷诞生于13世纪末马可·波罗访华的那个时期。当时,江南的粮食通过大运河运抵元大都,就在这里卸放,这条小巷就被称为江米巷。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是一条胡同。胡同西起天安门广场东路,东至崇文门内大街,全长近3公里,是老北京最长的一条胡同。东交民巷在旧中国时为使馆区。

高峰 发表于 2011-6-8 19:40:16

      东交民巷,从北京天安门广场南侧向东延伸的一条宁静而普通的小街,西洋小楼比肩而立,大槐树枝头摇曳,“1992年此地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木牌在小街的灰墙上高挂。世纪之交,北京市制订规划,对东交民巷的历史风貌进行整体保护,警示世人勿忘国耻。



高峰 发表于 2011-6-8 19:46:55

   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形成于1901年至1912年,是一个集使馆、教堂、银行、官邸、俱乐部为一体的欧式风格街区。现存建筑有法国使馆、奥匈使馆、比利时使馆、日本公使馆和使馆、意大利使馆、英国使馆、正金银行、花旗银行、东方汇理银行、俄华银行和国际俱乐部及法国兵营等。现存建筑均保留原状保持二十世纪初欧美流行的折衷主义风格,用清水砖砌出线脚和壁柱,砖拱券加外廊,木结构角檩架,铁皮坡顶。
  
      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是北京仅存的二十世纪初的西洋风格建筑群,也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实物遗存和爱国主义的教育基地。

高峰 发表于 2011-6-8 20:26:25

圣米厄尔教堂

   传教士在中国修建的最后一座教堂——东交民巷教堂,又名圣弥厄尔教堂、法国教堂,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甲13号。

      东交民巷教堂是一座建于1901年的两层哥特式建筑。东交民巷天主堂以其正门上方精美的天使造像而闻名。 除了哥特式的教堂主体建筑之外,在圣堂北侧还有一幢西洋风格的二层小楼,是本堂神甫的居所,教堂东侧有十间砖砌平房,平面布局均用北京传统民居的格式,但门窗却施以拱券结构,堪为中西合璧之作。

高峰 发表于 2011-6-8 20:31:49

本帖最后由 高峰 于 2011-6-8 20:32 编辑

   东交民巷天主堂是北京建造较晚的一所教堂,其所在地在建筑教堂以前属于法国领事馆的范围。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定居北京并且居住在东交民巷使馆区的欧洲人显著增加,这些侨民要求就近修建教堂以进行宗教活动。经过法国主教樊国梁与法国驻华领事协商,法国领事馆将地皮转让,由法国遣使会拨款,法国籍神甫高嘉理负责,在现在的位置修建东交民巷天主堂。后期的建筑工作转由法国人斩利国负责。

 1904年,教堂建筑竣工,正式开堂。开堂后的东交民巷天主堂以在华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主堂神甫和辅助神职人员均为法国籍人士,并归法国教会管理。

 1949年后,天主教北京教区接管了东交民巷天主堂的建筑和地产,东交民巷天主堂被划归北堂管理,1958年由于政府政策的变化天主教会的活动受到限制,东交民巷天主堂被关闭,建筑与地产被政府没收,划归台基场小学,教堂成为小学的礼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一些损害。

  1986年台基厂小学从东交民巷天主堂完全迁出,教堂被发还北京教会,1989年12月23日教堂重新开堂。1995年10月20日东交民巷天主堂列名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高峰 发表于 2011-6-8 20:35:11

高峰 发表于 2011-6-8 20:38:39

   相比于天主教在北京的四大教堂:南堂、北堂、东堂和西堂,东交民巷天主堂的历史很短,规模很小,但东交民巷天主堂的建筑小巧精致,同时也是北京市区内少有的没有经过彻底毁坏和重建的天主教堂。

高峰 发表于 2011-6-8 20:42:15


   教堂现存建筑占地面积2656.4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典型的哥特式风格,高二层,坐北朝南,东西面阔三开间,南北进深十四开间;堂内为木结构,顶部用肋状拱券,以圆柱支撑,地板铺有花砖甬道;教堂东西两侧装饰有在法国定做的玻璃花窗,但在教堂被台基厂小学占用作为礼堂期间,这些花窗大多被打破了。圣堂正门上方为教堂主保圣弥厄尔的雕像,他是圣经中保护以色列子民的总领天使,被教会视为新约子民的护守天使,这尊天使像雕刻精美,细节鲜明;天使造像和精美的玻璃花窗是东交民巷建筑中最引人瞩目的两大亮点。

高峰 发表于 2011-6-8 20:45:08

      除了哥特式的教堂主体建筑之外,在圣堂北侧还有一幢西洋风格的二层小楼,是本堂神甫的居所,教堂东侧有十间砖砌平房,平面布局均用北京传统民居的格式,但门窗却施以拱券结构,堪为中西合璧之作。

高峰 发表于 2011-6-8 20:52:05

页: [1] 2 3 4 5 6
查看完整版本: 重游北京之一——东交民巷